幸福養生鍋
參考資料
黃帝內經之食補
中華三大奇書之一 黃帝內經,以現代觀點,仍是一部先進的保健思想,書中要義「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」,乃教人「未病防病、病中防變、病癒防復發」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的「飲食、起居、勞作、精神」四方面,要遵守養生原則。所以中醫定義養生為:「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」。
黃帝內經談飲食養生,主張「食補養生及中藥調補」並重,認為一個人應該嘹解自己的『體質陰陽屬性』,順應『四季陰陽變化』,攝取『腑臟養生食材』,才可掌握自己的健康。
我們可將食材分為『補陰、補陽』二個方向,進行調和陰陽的食補,意即採取「熱者寒之,寒者熱之」的方法。下表簡列陰陽屬性與腑臟應補食材,供參考:
食材陰陽屬性
偏陽熱 辣椒 胡椒 肉桂 乾薑 茴香 羊肉
偏陽溫 大蒜 韭菜 南瓜 胡蘿蔔 蘆筍 桃 荔枝 柳丁 桂圓
偏陰寒 桑葚 白菜 冬瓜 西瓜 紫菜 海菜 苦瓜 浦公英
偏陰涼 玉米 梨 香蕉 白果 絲瓜 蘿蔔 芋頭 豆腐 綠豆 木耳
腑臟應補食材
心 桂圓 大棗 蓮子;人蔘、、黨參、西洋參、蜂蜜;黃耆、阿膠、當歸、
何首烏 甘草
肝 枸杞 當歸 阿膠 丹參 紅棗 多水少酒 多清淡少辛辣
肺 核桃 百合 銀耳 蘿蔔 玉米 蕃茄 黃豆 梨 水果
脾 醋 生薑 蒜 山喳 香菜
腎 核桃 枸杞 大豆 黑豆 芝麻
備註:
體質陰陽屬性:偏陰體質具有偏熱、多動特性,畏熱喜冷、體溫偏高。
偏陽體質具有偏寒、多靜特性,畏寒喜熱、體溫偏低。 四季陰陽變化: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,但以調和陰陽為原則。 腑臟陰陽養生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是陰,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 三焦是陽。
參考:黃帝內經養生全解 張其成博士著 商周出版